发布时间: 2025-01-03 13:51:30 作者: 牛皮纸编织袋
近年来,宁城县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短板,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已累计争取中央投资5912万元,实施了12个以工代赈项目,共发放劳务报酬900余万元,其中2024年宁城县投资1404万元,在建项目3个,完工后可再发劳务报酬500余万元。
在大城子镇鸡冠山村以工代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务工群众抓住晴好天气进行实施工程,砌石头护坡、砌叠水坝挡墙、安装悬浮栈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水上悬浮栈道、叠水坝、石阶步道和观景露台等景点设施,每天有60余人参与务工。
宁城县发改委地区经济股股长李海全向记者介绍:“项目建成后,按照‘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模式,将国家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固定资产按5%核算收益32.8万元,每年按2:3:5比例分红,为惠及困难群众、建设美丽乡村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道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城子镇乡村道路以工代赈项目现场,修路肩、卸水泥……数个村民手持工具配合作业,一条平坦宽阔的道路蜿蜒延伸。
该项目是宁城县2023年实施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期间共吸纳务工群众415人,发放劳务报酬239万元,项目设置护路公益岗2个,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不但实现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建成后还将极大方便群众出行,助力小城子镇走出一条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民生计,当计长远。自2021年以来,宁城县抢抓以工代赈政策机遇,聚焦“三个结合”、采用“两种模式”、建立“三个机制”,推进实施以工代赈工作。
——聚焦结合当地群众务工需求、农村公益性和产业类基础设施短板及项目综合效益,把稳项目谋划“方向盘”。2021年以来,谋划储备了45个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吸纳务工群众35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2000余万元。
——采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两种模式,牵住就业增收“牛鼻子”,实际做到就业稳定、收入稳增。
——建立综合协调、公示公开和检查验收“三个机制”,打好项目管理“组合拳”。做好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变更控制及项目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和沟通协调,确保以工代赈政策落实到位,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宁城县累计争取中央投资5912万元,围绕交通、水利、旅游3类产业基础设施,实施了12个以工代赈项目,就近就地吸纳务工群众12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900余万元,待2024年3个项目完工后,发放劳务报酬将达1400余万元。此外,采取“集中培训”和“以工代训”两种方式,累计举办以工代赈培训班26期,培训务工群众1200余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我们将进一步抢抓政策机遇,抓牢抓实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向全县城乡群众提供更多“工”的机会,更看重提升“赈”的实效,更好地发挥以工代赈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以工代赈工作取得更多成绩。”宁城县发改委主任王彦才说。(记者 蒙慧林)
近年来,宁城县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短板,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已累计争取中央投资5912万元,实施了12个以工代赈项目,共发放劳务报酬900余万元,其中2024年宁城县投资1404万元,在建项目3个,完工后可再发劳务报酬500余万元。
在大城子镇鸡冠山村以工代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务工群众抓住晴好天气进行实施工程,砌石头护坡、砌叠水坝挡墙、安装悬浮栈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水上悬浮栈道、叠水坝、石阶步道和观景露台等景点设施,每天有60余人参与务工。
宁城县发改委地区经济股股长李海全向记者介绍:“项目建成后,按照‘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模式,将国家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固定资产按5%核算收益32.8万元,每年按2:3:5比例分红,为惠及困难群众、建设美丽乡村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道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城子镇乡村道路以工代赈项目现场,修路肩、卸水泥……数个村民手持工具配合作业,一条平坦宽阔的道路蜿蜒延伸。
该项目是宁城县2023年实施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期间共吸纳务工群众415人,发放劳务报酬239万元,项目设置护路公益岗2个,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不但实现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建成后还将极大方便群众出行,助力小城子镇走出一条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民生计,当计长远。自2021年以来,宁城县抢抓以工代赈政策机遇,聚焦“三个结合”、采用“两种模式”、建立“三个机制”,推进实施以工代赈工作。
——聚焦结合当地群众务工需求、农村公益性和产业类基础设施短板及项目综合效益,把稳项目谋划“方向盘”。2021年以来,谋划储备了45个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吸纳务工群众35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2000余万元。
——采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两种模式,牵住就业增收“牛鼻子”,实际做到就业稳定、收入稳增。
——建立综合协调、公示公开和检查验收“三个机制”,打好项目管理“组合拳”。做好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变更控制及项目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和沟通协调,确保以工代赈政策落实到位,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宁城县累计争取中央投资5912万元,围绕交通、水利、旅游3类产业基础设施,实施了12个以工代赈项目,就近就地吸纳务工群众12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900余万元,待2024年3个项目完工后,发放劳务报酬将达1400余万元。此外,采取“集中培训”和“以工代训”两种方式,累计举办以工代赈培训班26期,培训务工群众1200余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我们将进一步抢抓政策机遇,抓牢抓实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向全县城乡群众提供更多“工”的机会,更看重提升“赈”的实效,更好地发挥以工代赈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以工代赈工作取得更多成绩。”宁城县发改委主任王彦才说。(记者 蒙慧林)
--
【学经验 重实干 闯新路】抓谋划 强扶持 建机制 宁城县以工代赈“赈”出实效
以工代赈将成乡村振兴亮点 带动脱贫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群在家门口务工就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增下达以工代赈中央投资31亿元 将带动10万农村低收入群体在家门口务工就业
推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以工代赈 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等群众参与